內容簡介
詩裡藏著祕密,一個比歷史更真實的世界。
若說《詩的世界》是一本詩的辭典,《世界的詩》則是詩的世界地圖。詩人從亞洲出發,穿越戰火中東、黑暗非洲,歷經變色中國及動盪俄羅斯,以至文明之心的歐洲、北美新世界,最後駛向拉丁美洲的解放之路,帶我們看見不同地域、時代下詩人的詠嘆與呼喊。
詩是種子,詩人的思想如春雨般潤澤腳下的土壤,讓詩在各個國度開出芬芳的花。讓我們循其腳步,穿梭於詩的國度,讓這趟穿經全世界的浩瀚旅程,為我們開啟一道道遙遠而美麗的心靈視野。
世界是一列帶著塵埃的火車
請讓帶著愛的詩
成為聯結這一切的力量
目錄
序說 詩的二十堂課——探尋詩的世界,梭巡世界的詩
第十一堂課 新東亞的心
第十二堂課 南亞,後殖民內面風景
第十三堂課 中東,交織著美麗的鳴唱與感傷的嗚咽
第十四堂課 非洲,在黑色熾熱大地綻放豔紅之花
第十五堂課 在歐洲東南邊緣的吟詠和歌唱
第十六堂課 東歐:在火熱的叫喊和水深的呻吟綻放自由之光
第十七堂課 歐洲:世界之心的光,文明之核的影
第十八堂課 動盪俄羅斯,冰封的靈魂;變色中國,血染的黃土地
第十九堂課 聽,美利堅在歌唱;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迴盪著歌聲
第二十堂課 拉丁美洲解放的心:在劍與十字架的土地綻放自由之花
索引
自序/導讀
詩的二十堂課——探尋詩的世界,梭巡世界的詩
文/李敏勇
繼「詩的禮物」系列《聽,臺灣在吟唱》《聽,世界在吟唱》這兩本分別引介十位臺灣詩人、十位世界詩人的詩的解說、導讀書,以「詩的二十堂課」為系列的《詩的世界》和《世界的詩》,要在圓神出版。作為詩的信使,我這樣孜孜不倦地在作品與讀者,在臺灣與世界之間穿梭,已然形成了一些腳印、一些足跡。
在圓神文叢的系列,從早期的《旅途》《情念》《憧憬》,我以臺灣、日本、韓國的兩百四十首詩,從「人生」「經驗」「路程」「生活」;到「思慕」「愛情」「親情」「連帶」;以至「信念」「禮讚」「意志」「希望」,將新東亞的詩人們作品交織詩的人生和心靈地圖,已是一九八○年代的事。
二○○七年,《經由一顆溫柔心》再度以臺灣、日本、韓國詩散步,譯介三個密切相關國家六十位詩人的六十首詩,並加解說隨筆,觸探新東亞的心。二○○八年,《在寂靜的邊緣歌唱》則呈以六十位世界不同國度的女性詩人作品,呈現世界女性詩風景,以一首詩一幅女性風景,一首詩一個女性世界,與閱讀者對話。
二○一○年,《遠方的信使》譯介了不同國度五十位男性詩人與女性詩人的五十首詩。漫步在世界詩篇的小路,探觸遠方詩人的信息,我並以「願為一個信使,為你朗讀」在臺北、臺中、臺南、高雄、屏東、臺東的誠品書店,與各地的閱讀者會面。那時際,一本有關我的詩人傳記《詩的信使》(蔡佩君著,典藏藝術家庭)已出版,似乎回應了我的動向。《海角,天涯,臺灣》這本心境旅行、詩情散步,也引述、譯介許多世界詩歌,綿延著我的信使腳印和行跡。
在這些系列書冊之後,《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了》是我以自己的五十首詩為文本的解說,呈顯一個臺灣詩人—心的祕密,是我一九六○年代末期到一九九○年代的詩告白。即使不論及我在其他出版社的選編譯讀詩書,作為詩的信使,這樣的墾拓應該已留在許多有心的閱讀者心裡。
「詩的二十堂課」是我在《人本教育札記》連續刊載二十期的作品。因為這些年來,多次在人本教育文化基金會安排下,在臺北、新竹、臺中、高雄的人本親子教室與許多想要讀詩的孩子與父母一起閱讀,我感受到詩可以被閱讀、可以被喜愛,應該更擴大分享。我寫給孩子的童謠詩集《螢火蟲的亮光》,我譯給孩子的西班牙詩人羅卡(F. G. Lorca, 1898-1936)的童謠詩集《有橄欖樹的風景》,都在人本親子教室與許多孩子與父母分享。前述的《聽,臺灣在吟唱》和《聽,世界在吟唱》,出版之前,也都在《人本教育札記》以「詩的禮物」系列,分二十期發表。
就在二○一五年九月到十二月間,位於北臺灣的小小書房邀請我開系列世界詩分享課程,我以幾年前在基督長老教會東門教會社區大學「東門學苑」教授「當代世界詩歌」「當代臺灣詩歌」中的世界部分,以「世界詩十五堂課」與大約二十位愛詩人,在十五個週六上午十時到十二時,一起逡巡世界與詩—在書香與咖啡香交織的氛圍中,我能感覺到詩可以與許多人對話、相晤,行句的祕密會在人們心中開啟。
「詩的二十堂課」前十堂課是《詩的世界》,後十堂課是《世界的詩》,以詩說詩,以詩說世界。與其說是詩的教室,不如說是人生的...
內容試閱
詩的二十堂課 第十一堂課 新東亞的心
東亞的日本、朝鮮(現分裂為大韓民國,簡稱韓國;以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,簡稱北朝鮮,又分稱南北韓)、臺灣(現仍受中華民國據占統治,但因其原占據地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統治,國際普遍以臺灣稱呼識別),在二戰結束之前,有一段歷史是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。臺灣於一八九五年,被大清帝國割讓給日本,作為甲午戰爭戰敗的賠償;朝鮮則是在一九一五年,被日本入駐占據,取代大清帝國的影響而統治之。二戰結束,戰敗的日本放棄對朝鮮、臺灣的殖民。臺灣由代表盟軍接收的中華民國進駐統治,朝鮮則獨立。 日本的帝國時代,經由明治維新脫亞入歐,發展成富國強兵的東亞國家,逐漸擺脫古中國自大唐帝國以來的國勢影響,成為東亞的強國;在十九世紀末、二十世紀初成為最後一波殖民帝國。作為漢字文化圈一員的東亞國家日本,經由大化革新、明治維新與大清帝國分庭抗禮,並對時值中華民國時代的中國,發動侵華戰爭;同時也發動太平洋戰爭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德國、義大利同為軸心國家。 朝鮮亦為漢字文化圈國家,但與日本一樣,發展出自己的文字,力求振興國家人格與主權。但十九世紀末、二十世紀初,親大清派與親日本派傾軋,在列強的夾縫中,朝鮮也受制於俄羅斯、推翻俄羅斯沙皇帝國的蘇聯,以及歐洲諸強。日本進占朝鮮在進占臺灣之後,朝鮮被日本殖民了三十五年。 日本、臺灣、朝鮮身處在漢字文化圈,漢字的詩觀普遍成為文化教養,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。但日本、朝鮮追尋自己的國家建構,也有文化自覺。近現代化後,新文學、新詩體受歐洲影響更深、更趨向世界性。臺灣則在日本殖民時代,透過日本影響,以及朝鮮相同情境互動,發展出與中國不盡一致的文學現象、詩歌現象,形成東亞的特殊文化形貌。 二戰結束,日本以戰敗國之姿面臨了意義上的廢墟現象。在美國影響下的政治轉型,非戰民主憲法的導入下,日本戰後的社會產生更大的自由度,並成為與美國結盟的國家,同時拜朝鮮戰爭之賜,振興經濟;然而朝鮮獨立之後,旋即發生左右兩路線的內戰,分別有蘇聯、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在背後的支持,因而分裂為南韓和北朝鮮;臺灣則在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後,被進占統治,不到二十個月即發生二二八事件,未及四年,中華民國被中國共產黨革命推翻,中心思想從反共抗俄轉為反攻大陸,開啟戒嚴統治,救亡圖存,卻因無法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的現實,無法在地轉型。臺灣被籠罩在中國的思想氛圍,而挾持中華民國流亡臺灣的中國國民黨,仍持續以中國意識壓制臺灣,形成重物質而輕精神的國度。 戰後的日本、韓國(北朝鮮的特殊政治體制,缺乏可供觀照的詩視野)和臺灣,構成了新東亞。觀照這三個國度詩人的作品,可以接觸到新東亞的心。 〈漂流〉 (日本)秋谷豐 作 李敏勇 譯
艦隊在暴風雨的夜晚出擊 艦的腹側被魚雷命中 在黑暗裡 熊熊火焰顯現 一百米高的火柱噴射 鋼鐵的艦殼逐漸下沉 沉落的軍艦在浮油的海洋深處流逝 沾染油汙的艦艏露出 漂流著像鯊魚 擁抱軍艦的亡靈 我們的眼神悲慘哀憐 我們不願死 但在拂曉之前 我們會成為鯊魚的食物 二十年了 我們在浮著油汙的海洋深處漂流 沾染油汙的手臂在海浪上浮流 呼叫著什麼 在濃霧裡 一直到現在仍然在漂流在漂流 作為一位抒情派詩人,二次大戰時度過青年時代的秋谷豐(Akiya Yutaka, 1922-2008),一直到戰後的二十年,仍不免感覺在軍艦沉沒的海洋深處漂流。一九二○年代出生的日本詩人們,在戰後出發時,有些以「荒地」之名,表現出走過廢墟的精神荒廢感,例如田村隆一(Tamura Ryūichi, 1923-1998),鮎川信夫(A...
留言列表